中医急救亮剑行动山东启航 筑牢现代应急体系“中医防线”
发布日期:2025-09-24
浏览量:6
当突发急症,专业救援力量到达前的“黄金窗口期”如何有效利用?一项旨在将古老中医智慧系统化融入现代急救体系的创新实践在齐鲁大地正式展开。近日,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与山东省相关部门共同推动的“中医急救亮剑行动——走进山东”大型公益项目在济南启动。此举标志着我国在构建“全域覆盖、中西协同”的公共卫生应急网络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旨在将经过标准化梳理的中医适宜技术,转化为社会公众触手可及的急救能力。
聚焦“黄金窗口期”,破解基层急救痛点
项目直面当前应急体系的现实挑战:在城乡,尤其是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突发心梗、中风、创伤等危急情况时,从拨打120到专业救护人员抵达现场,存在一段宝贵的“空窗期”。中医急救的核心,正是通过建立和推广“院前急救中医药创新适宜技术标准”,系统性赋能“第一响应人”——无论是社区志愿者、乡村干部还是普通市民,使其在关键时刻能运用规范、安全的中医方法进行初步干预,为生命争取时间。
构建三级网络,打通生命救援“最后一公里”
项目规划了清晰的可实施路径:
城市“15分钟救援圈”:将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布设中医急救站,标配AED与集成急救药膜、刮痧板等器具的智能中医急救箱,实现快速响应。
农村“一村一员”计划:重点为每个行政村培训一名合格的中医急救员,配备基础急救装备,有效填补基层医疗服务的“神经末梢”空白。
高危行业定制化覆盖:将联合矿山、电力、消防等部门,开发针对性《行业中医急救手册》,守护重点岗位人员安全。
推动技术标准化与装备现代化,奠定推广基石
为确保技术的科学性与可复制性,项目将率先编写《中医急救技术操作指南》,对穴位刺激、放血、刮痧等技术的适应症、操作流程进行严格规范。同时,推动急救装备升级,研发便携式“智能中医急救包”,探索集成电子针灸仪、AI舌诊仪等科技设备,使千年古法借助现代科技焕发新生。
深化中西医协同,再造1+1>2的急救流程
本次行动超越简单技术叠加,着力于深度协同融合。一方面,探索建立“中医现场处置-西医院内支持”的标准化联动协议,例如明确对中风患者可先行十宣放血再转运溶栓的无缝衔接流程。另一方面,计划开展“针灸减少CPR后脑损伤”等严谨临床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和优化中医急救方案,旨在形成有循证医学支撑的中国方案。
科普活动现场,与会专家团队立即开展了首场标准化培训。针对晕厥、中暑、心梗前兆等常见急症,学员通过模拟实景演练,掌握了利用身边物品进行安全、规范初步处置的技能。多位基层代表表示,此套方案“学得会、用得上”,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工具箱”。
“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哲思,到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详尽的‘救卒死’方剂,中医急救的基因一直流淌在中华医学的血脉中。”项目特邀权威专家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我们不仅是传承技艺,更是在进行一场将祖先智慧转化为现代公共安全产品的创新实践。”
山东省相关部门领导强调,将全力支持此项目作为健康山东建设的标杆工程先行先试,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急救新模式。
“中医急救,关乎的是生命,链接的是希望。”项目负责人总结道,“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份源自祖先的智慧,穿过古籍,越过讲堂,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为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坚实力量。”项目的成功启航,预示着中医药在参与国家应急体系建设方面,正步入一个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崭新发展阶段。
上一篇 : 中医急救亮剑行动走进山东 助力基层急救能力提升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下一篇:宿州建行开展中医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助力员工与客户筑牢健康防线